智能底盘,全面上新!

发布者:Xiaoxue666最新更新时间:2024-08-18 来源: 高工智能汽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汽车底盘,正酝酿着新的智能技术革命和市场变革。


继华为途灵底盘、吉利AI数字底盘、智己灵犀数字底盘等汽车底盘全面上新之后,更多的自主品牌车企深度加码智能底盘赛道。

例如,本月昊铂最新发布的智慧数字底盘技术,开创了新的功能控制形态:融合电子差速锁、无需四电机,实现虎式调头、原地起跳15cm等功能,车能完成随音律舞动、四轮凌空跳绳等动作。

而不断上新的智能底盘,也透露着该赛道的最新技术和市场趋势。

一是智能底盘技术已经迈入2.0阶段,依赖更多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可实现更高级的底盘控制。典型的技术包括主动悬架、电子差速锁等,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控制算法优化,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

另外,在硬件层面,整车的稳定性、安全性、灵活性,深度依赖汽车底盘的全面线控化,以支持实时数据交互、精准控制、自主决策。

比如,昊铂的汽车底盘部件与 EEA3.0电子电气架构深度融合,实现了全面线控化——全线控的悬架、转向、制动、驱动系统,输出能力更强、响应更快,为新能源汽车带来了更强的运动极限控制能力。

实际上,这也不是第一家宣布底盘全线控的车企。早在去年底,蔚来发布新车ET9,也宣布搭载集成了三大核心硬件系统的全线控智能底盘。

可见,智能底盘通过电子装置取代机械或液压装置,带动线控制动、主动悬架和线控转向等智能底盘关键子系统,迎来了全面线控化市场节点。

01

全面线控化,底盘竞争新焦点


以线控制动为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线控制动(One/Two Box)交付新车795.77万辆,同比增长60.31%,搭载率升至37.68%。

而走在电动化、智能化前列的自主品牌,成为了市场贡献主力,合计标配线控制动交付新车占比超过55%。预计2024年线控制动系统前装搭载率将突破50%大关。

不难发现,2020年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国产供应商们对EHB的探索,还处于One box和Two box技术之争。随着One box技术逐渐成熟、降本优势明显等,以及自主品牌对线控底盘的激进态度,业界已基本明确One box的主流技术趋势。

如今,在充分验证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能量回收和系列辅助功能后,线控制动尤其是One box方案迎来了新的规模化周期,尤其是国产方案,后发势头凶猛。

比如,作为国内首家实现One box制动系统规模化量产的科创公司,利氪科技的One Box产品集成式智能制动系统IHB-LK®️,实现了功能的高度集成,将传动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车身稳定系统ESC等关键组件融于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高动态响应能力作为其产品的另一大亮点,能够无缝支持所有驾驶辅助功能和自动驾驶功能;且该产品采用新型系统架构设计,连续的压力调节控制时间不受限制。

此外,该产品还具备卓越的能量回收功能,系统解耦可100%利用大电机实现制动能量回收。截至目前,利氪科技的线控制动系统目前已获得国内十余家头部主机厂近30个项目定点,多家车企项目陆续量产中。

另外,利氪科技推出的One box+4轮RBU制动冗余方案,可满足高阶自动驾驶制动冗余需求。与以往的两轮控制或仅在失效后提供制动功能的方案不同,4轮RBU控制方案不仅在系统失效时确保安全制动,更具备了一定的ESC和ABS功能,显著提升了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控制能力和安全性。

另一项线控底盘关键技术——线控转向(SBW),取消了机械连接,可摆脱传统转向系统的各种限制,实现系统上下层硬件解耦,是实现车辆智能转向的重要环节。

得益于国内政策开的“绿灯”,该细分赛道也撕开了规模化量产的第一道口子。

自2022年1月,国标GB 17675-2021《汽车转向系统基本要求》中,删除了不得装用全动
力转向机构的要求,法规层面已允许转向系统方向盘与转向器之间的物理解耦。

而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已将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线控执行系统等列为重点技术攻关工程。线控转向系统作为智能驾驶汽车中执行端重要一环,也迎来了新的市场变革契机。

实际上,此前线控转向已经在不少外资品牌车型实现小规模量产上车。包括英菲尼迪在其Q50车型上采用了DAS线控转向系统,特斯拉在Cybertruck纯电动皮卡上引入线控转向技术,丰田的bz4X车型搭载了线控转向技术等。

Tier 1层面,早在2017年,耐世特就发布了由静默转向盘系统和随需转向系统组成的线控转向系统,并在2022年的中报公告拿下了某主机厂金额达20亿的线控转向系统订单。

2022年10月,采埃孚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线控转向产品等领域展开合作,也标志着采埃孚首次在亚太区开展线控转向业务的合作。

国内供应链方面,不论是具备线控转向基因的线控底盘供应商,还是新成立的线控转向后起之秀,亦开始冒头。

比如,在今年的北京车展,同驭汽车科技的控转向系统(SBW)首发亮相,其产品重点构建了手感模拟、可变传动比、可嵌入方向盘三大特点。目前,同驭汽车科技的SBW产品正在测试中,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

而成立于2023年的域磐科技,从后轮转向切入转向赛道,已经首发了一款后轮转向系统,并于今年4月接连完成了近1亿元的种子及天使轮融资。同时这家企业还布局了线控转向和
主动悬架,通过底盘XYZ三个方向的融合控制,实现四轮全域的动态稳定。

目前,域磐科技已经完成后轮转向系统RWS的验证试验及整车路试,线控转向、主动悬架样品也已上车验证。

02

底盘域融合,催生全新软硬件生态


不过,从整车层面来看,考虑到消除XYZ各线控子系统的执行冲突,提高车辆底盘操纵稳定的空间裕度,以及冗余度和行驶功能安全,底盘域控将起着重要作用。

“底盘的相互协调配合更加复杂,而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给各个底盘执行器是一对一的发送指令,属于分散控制,难以满足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往集中式发展的技术要求;未来一定会由底盘域控制器作为小脑,统一发送指令,协调制动、转向、悬架等等,控制车辆的横摆角速度、纵向加速度等。”同驭汽车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舒强表示。

通过对当前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悬架等各部件传感器进行信号融合,底盘域可精确量化行驶过程中车辆安全稳定运行的边界条件,准确识别驾驶员意图及综合优化底盘多目标多系统,从而实现车辆动力学集成控制,解决各个执行机构耦合冲突的问题。

此前,蔚来已尝试将智能底盘域控制器ICC率先搭载于首款轿车车型ET7上,并于2023年3月开始交付。

据悉,集成了冗余驻车、空悬、减震器等控制功能的ICC,可对底盘舒适性、操控性等进行全面设计和调教,同时还支持跨域融合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场景,通过FOTA升级支持灵活快速迭代。

从产品维度上看,底盘域控制器在系统、软硬件上要具备通信冗余、电源冗余、感知冗余和主控制器冗余等设计,遵循最高等级ASIL-D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设计流程,具备在故障模式下的降级或安全接管能力,保证底盘的承载与行驶功能安全可靠。

同时,底盘域需具备强大的硬件计算能力和丰富的软件接口,可以实现软硬件解耦以及功能与硬件解耦,有利于支持OTA升级,从而实现核心算法的快速迭代和优化。

而基于对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等零部件的十余年技术积淀和量产经验,同驭汽车科技顺势做了线控底盘的融合控制,即底盘域控制器。


目前,同驭汽车的第一代底盘域控制器产品已问世,可实现制动、转向、悬架、驻车、驱动等系统的一体化控制;将原来各零部件内与车辆动态性能相关的高阶功能算法,比如车辆稳定控制VDC、牵引力控制TCS等功能,从制动系统中解耦出来,放到了底盘域控制器。


值得一提的是,其方案还支持双MCU冗余,集成了组合定位模块,两个MCU和CAN形成了整车架构环网冗余。而在硬件冗余方面,关键的电源、传感器、执行器、通信实现了冗余。


与此同时,围绕底盘域控制器,更多的硬件革新契机同步降临。

例如,底盘域控制器需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控制指令,要求芯片具备高速的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其中,借助底盘域控制器实现预瞄控制,需基于大量的数据调整和优化模型参数,使学习控制算法的准确度达到预期,其核心在于算力。

此外,为满足车规级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还需要考量芯片的架构、接口、功耗等多重因素。

过去,底盘控制系统主要由一个或多个ECU组合实现,且分别由一颗单核或多核MCU控制。随着智能底盘域控制器的出现,依靠多颗MCU组合实现的底盘域控制器,难以满其功能需求。

毕竟,智能底盘不仅要接受来自多个区域多种运动姿态传感量,还要通过全矢量预估算法对整车关键运动参数实时预测,以及利用协同控制和融合控制算法,实现对不同执行器的控制策略分配,或将催生业界进一步探索智能底盘域控制器SoC。

很显然,迈入2024年,伴随着底盘域内融合与跨域融合的加速,以及新车市场波动、持续降本等综合因素下,仍处于订单争夺、产能爬坡、持续跟进新技术的本土底盘供应链,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基于此,2024年9月下旬,高工智能汽车将聚焦智驾体验升级、底盘全面线控化“风口”和域内/跨域融合趋势,举办第十七届高工智能汽车开发者大会暨智驾与底盘融合升级论坛。

围绕“汽车智能底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践”“底盘域控实现功能全面整合的挑战”“智驾软件的新机会:软件定义底盘”等议题,本次会议将重点探讨技术+市场双重因素驱动下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底盘行业新机遇。

同期,还将颁发2024年度智驾/底盘标杆产品方案及供应商奖项,敬请关注。


引用地址:智能底盘,全面上新!

上一篇:自动驾驶汽车线控技术深度解析
下一篇:又一例!线控制动召回频发,行业洗牌将至?

小广播
最新汽车电子文章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456号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