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上有个关于汽车的热搜,说的是一个美国 14 岁少女研发的一项关于透明 A 柱的专利,也就是「在不消除盲点的情况下实现消除盲点的效果」,获得了某个创新设计奖和 2.5 万美金的奖励。
按照外媒的报道,这个少女的解决方案在技术不难,只是基于普通的 A 柱进行改造,通过投影仪把车外摄像头的影像投射在 A 柱上就能实现盲区影像的显示。在一开始,A 柱的投影内容出现了重影、模糊等问题,但在更换了反光织物材料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
看完这个新闻,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个 14 岁少女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消除盲区给司机和行人带来的安全隐患。
但在过百年的汽车工业中,为什么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主机厂站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呢?
聊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知道在消除 A 柱盲区这件事上,主机厂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毕竟盲区的存在,确实造成了很大的驾驶隐患,发生事故的也不在少数。
主机厂和供应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解法。所以 在过去的一些产品中,我们见到了通过改造 A 柱的方式扩宽司机视线。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法系车非常有代表性的双 A 柱设计,现在的很多产品中依然沿用了这个设计。
当然,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消灭 A 柱的视线遮挡问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驾驶员视野。A 柱作为车身安全很重要的一部分,贸然改变结构,可能对车身刚性稳定安全造成隐患,所以主机厂也相对更谨慎。另外,双 A 柱在设计上会让车辆前半部分看着很复杂,并不是很符合目前主流的设计风格。
除了改变车身结构的物理方式之外,主机厂和供应商基于 A 柱的探索也一直都在进行。
比如在 2001 年,沃尔沃就在 SCC 概念车上,推出了镂空 A 柱的概念。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设计结构肯定很难通过碰撞测试这样严苛的车规要求,所以也并没有量产。
前几年,捷豹路虎一项叫做 360°虚拟城市风挡(360 Virtual Urban Windscreen System)的技术,就通过 VR 技术,把 A 柱变成了能够显示车外影像的显示屏。
在造车新势力当中,合众汽车在旗下的哪吒 N03 中宣布将会量产透明 A 柱的技术,就是通过在 A 柱内侧加入柔性的 OLED 屏幕来实现车外影像的显示。
但截止到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依然没能在量产车里见到真正实现透明 A 柱,消除视线盲区的方案。
下面说说原因。
首先是对于碰撞安全等问题,虽然透明 A 柱没有改变 A 柱的物理结构,但是原本的织物材料变成了屏幕。这就带来了新的隐患,碰撞之后玻璃容易破裂对人体造成伤害,特别是 A 柱很多时候还需要承担放置气囊的作用。因此增加透明 A 柱一定需要进行整体内饰结构的重新设计。
其次,由于车辆的驾驶环境会出现强光、夜晚、大雾等各种极端天气,所以需要屏幕本身的显示精度、屏幕表面的防眩光以及可视性都有很高的要求。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反而起到干扰驾驶者视线的反作用。
另外,如果想要让驾驶员实现所见即所得,那么画面显示的内容就需要和司机的动态视角实时匹配,而不是显示固定视角,特别是驾驶员左右 A 柱的视角还存在一定区别。一旦出现显示画面和实际外界画面叠加失误,也有可能出现忽略行人的可能(行人为直立圆柱体,横向面积小,可能会在垂直画面中被忽视)。
所以实现这样的功能,需要驾驶员监测系统的配合。背后的代价就是对算力要求很高,换言之也代表了更高昂的成本。
而在文章开头提到的解决方案,也存在类似视角实时匹配、画面稳定以及可靠性的问题。
从技术上来看,以上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特别是随着汽车智能化,车辆运算能力的加强以及新的车身、屏幕材料的应用,这些问题对透明 A 柱的量产影响其实在逐渐缩小。
接下来的原因才是关键。
对于一款量产车来说,成本的控制很关键。大多时候主机厂宁愿把成本分配在更需要的领域,比如动力系统、车身底盘等等。而透明 A 柱作为新的技术,对研发、供应链以及成本控制都是新的课题,所以很难轻易的实现量产。即便主机厂把透明 A 柱技术增加到车内,但用户需要承担额外的购车成本,性价比并不高。
另外,而对于消除 A 柱盲区这件事,也有很多低成本和更稳定的替代方案来实现部分效果。
例如盲区监测功能,虽然无法通过视觉来告诉用户车身周围有障碍物,但依然能通过超声波雷达实现提醒用户的效果。很多新车也开始加入 360 全景影像的功能,甚至还能实现监测到窄路自动打开全景影象。
总之,这些技术和透明 A 柱相比都更成熟,成本也更可控。另外,即便是通过透明 A 柱技术,我们也只能消除稍远处的盲区,车身四周还是无法看清,需要和其余的车辆安全配置相配合。
在我看来,透明 A 柱这样的技术属于痒点而非痛点。这类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某些需求,但本质上还达不到彻底革新用户体验的作用。在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例如语音操控天窗、用车机打游戏等等,都是类似的功能定义。
这类功能的实现,本质上也都是建立在汽车的核心能力升级之上,也就是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网联化、自动驾驶技术等「痛点」。
所以说研发过程中还是要分清主次,否则容易导致产品研发中把精力放在次要的地方。很多看起来更鸡肋的「伪需求」就是在这种思路下诞生的,这里就不点名了。
当然,在汽车的进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痛点」问题,也需要类似透明 A 柱这类「痒点创新」。但只有解决了痛点问题,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解决痒点问题,在细节层面提升用户体验。
从技术变成产品,需要更商业化的思考。在什么时间节点,投入多大的精力分配给痒点和痛点问题,可能是整个行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苹果车载照明系统获专利 “一触即亮”使夜间驾驶更方便更安全
下一篇:Diodes推出车规级电压转换器,可在高达 125°C下工作
推荐阅读
史海拾趣
0 引 言 电子研发工程师最常采用的EMI/EMC防范措施不外乎是屏蔽、滤波、接地和布线,但是随着电子系统的集成化,在考虑成本、质量、功能,又要兼顾产品推出速度的要求下,工程师们必须在设计初始阶段就展开EMI/EMC预测分析和设计,避免在研发后 ...… 查看全部问答∨ |
|
TQFP80转IDC80的转接卡PCB文件(可以方便的在实验板用上) 哥们我在用AT89C51SND1C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它(因为是TQFP80的封装)不好在实验板上焊接.于是就做了块TQFP-80转IDC-80的转接卡.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来用.另外我还有其他的TQFP封装转IDC的转接卡的PCB图和实物,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找我.... 晚上补充附件… 查看全部问答∨ |
|
大家好, 我刚开始使用wince编程,现在总是问题不断 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我从platform builder中导出的 sdk 然后安装 使用vs2008建立了一个win32的应用程序,我建立好以后没有进行修改直接编译 但是他报了很多错误,主要是因为我导出sdk的时候组 ...… 查看全部问答∨ |
|
有谁帮忙解答一下OS_Sched函数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执了OS_TASK_SW();函数之后,它会不会返回调用点,接着调用OS_EXIT_CRITICAL();开中断?我试着在OS_TASK_SW();函数后加调试信息发现它没有执行调试信息,这样子的话,由于前面已经调用了关中 ...… 查看全部问答∨ |
|
PA11和PA12是USB的两个差分数据线,按手册说默认是USART1_CTS和USART!_RTS,按官方的Demo在开启USB时钟、设置USB中 ...… 查看全部问答∨ |
例程是TI的例程: #include "DSP280x_Device.h" // DSP280x Headerfile Include File #include "DSP280x_Examples.h" // DSP280x Examples Include File // Prototype statements for functions fo ...… 查看全部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