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以太网RClamp10012PQ防护解析

发布者:huanli最新更新时间:2024-03-29 来源: elecfans关键字:车载以太网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车载电子产品和车电控制系统的日益增加与复杂,汽车对于车载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种高带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新型车载局域网技术——车载以太网,应运而生。


不同于传统的4对非屏蔽双绞线,车载以太网可以由一对非屏蔽双绞线实现100Mbit/s,甚至1Gbit/s的传输速率,同时还具备高可靠性、低功耗、低电磁辐射、低延迟等方面的优点,因此迅速成为新型汽车局域网中的首选。


由于复杂的车载电磁环境,IEEE协会对车载以太网提出了极为严苛的电磁兼容性要求,主要体现在系统ESD的符合性要求、防护器件的关键性参数要求和RF的兼容性要求等方面。

图片

基于此,Semtech提出了完全符合IEEE 1000BASE-T1 EMC兼容性测试的系列方案。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最具代表性的 RClamp10012PQ 。

RClamp10012PQ方案简介

基本参数

图片

图片

  • 30V, 2-line bidirectional protection

  • ESD per IEC 61000-4-2:±17kV air /±12kV contact

  • 3A IPP (8x20µs)

  • 1.4pF max capacitance

  • DFN 2.0 x 1.0 x 0.60 mm-5 Lead package

RF参数

图片

图片

RClamp10012PQ按照OPEN Alliance的测试条件进行了 Class I (33dBm)、Class II (36dBm) 和Class III (39dBm) 的钳位测试。射频抗扰度测试中不需要的钳位效应测试,RClamp10012PQ 可以达到 39dBm (Class III) 的标准。

Layout 建议

图片

实测案例

图片

图片

总结

车载以太网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驾驶体验,同时也关系着出行安全。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电磁兼容环境,无疑将为大家的每次出行提供安心保障。


关键字:车载以太网 引用地址:车载以太网RClamp10012PQ防护解析

上一篇:如何保护汽车的LVDS节点免受静电放电和电气过载事件影响?
下一篇:汽车CAN总线保护简析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02 14:24

丰田谈车载以太网:2020年开始全面导入
    “车载以太网将从2020年开始在汽车业全面导入”。     在丰田从事车载LAN技术开发、并在车载LAN接口规格标准化团体“JASPAR”的新一代高速LAN工作组中担任主管的后藤英树(丰田控制系统基础开发部基本软件开发室LAN小组负责人)对车载以太网做出了这样的预测。     后藤在7月9日举行的“第三届车载以太网改变汽车未来”研讨会上,以“新一代车载网络最新动向”为题发表了演讲,介绍了作为新一代高速车载网络备受期待的以太网。     德国宝马于2013年9月上市的SUV“X5”在监控汽车周围情况的摄像头系统的影像传输中使用了车载以太网。以太网早已在通信设备、个人电脑及家电产品中普及,而如今这一通信网络终于被导
[汽车电子]
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扼住汽车电子架构的咽喉
无论是软件定义汽车,还是分布式ECU抑或是自适应Autosar,都离不开智能汽车时代的基础技术车载 以太网 ,对于硬件工程师来说,车载以太网物理层和交换机是其最关注的芯片,这也是利润率远超过高算力芯片的领域,也是基本上被欧美企业垄断的领域。 上图是整个车载以太网的7层OSI模型与标准分布图,我们最常提到的是TSN或EAVB,而物理层标准鲜少有人提及。因为绝大多数工程师都不会和物理层打交道。 很多人都在说域控制器、服务导向架构、分布式计算或软件定义汽车,殊不知关键的1G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在2020年才SOP,而多G带宽的车载以太网物理层标准才刚刚在去年完成,SOP还得一年或两三年左右。没有这个芯片,什么域控制器、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车载以太网</font>物理层芯片扼住汽车电子架构的咽喉
博通推出业界最节能的车载以太网芯片
全球有线和无线通信半导体创新解决方案领导者博通(Broadcom)公司(NASDAQ:BRCM)近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201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发布了下一代专为低功耗汽车应用而优化的BroadR-Reach 车载以太网芯片。该芯片高度集成,传输性能卓越,在单对非屏蔽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可达100Mbps,具有体积小(6×6毫米)、集成了多个分立器件功能的特征。 虽然以太网一直用作IT网络技术,但其在联网车辆里的应用正在飞速增长。博通公司全新的BCM89811物理层收发器(PHY)具有的低功耗特性,使得车载以太网的应用从信息娱乐系统和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进一步扩展至远程信息处理、车顶鲨鱼鳍、仪表组、汽车音响主机和中控台模
[焦点新闻]
车载以太网:助力下一代汽车联网
成都,2012年7月19日 - 借着“2012中国汽车电子国际论坛暨汽车半导体应用峰会”在成都隆重召开之机,全球有线和无线通信半导体创新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博通公司(Nasdaq:BRCM),带着其面向车载网络的以太网产品组合,应邀参与了此次盛会,并就其汽车解决方案、研发理念向媒体进行了细致解读。 在博通公司现有的产品规划中,包括了三大细分领域:基础设施和网络、移动和无线,以及宽带通信。汽车是博通公司进入的下一个细分市场。 随着车内电子产品的流行度显著提高,车内系统规模和复杂性日益增强,无不对车内网络的带宽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车载网络需要兼容性和开放式架构进行支持。在电缆方面,汽车制造商正在寻求更低的布线成本;而在行业标准方面
[汽车电子]
Marvell发布多端口千兆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 提供更强大的数据聚合能力
据外媒报道,Marvell推出了一系列高端口数、超低延迟的汽车交换机芯片,具有千兆路由吞吐能力。新的产品组合包括业界首款高端口计数聚合交换机芯片,可为所有端口提供千兆性能,从而实现ADAS中安全关键传感器数据聚合,以及高速PCIe主机上行链路的数据传输。Marvell最新汽车产品还包括一个差异化的交换机芯片,集成100BASE-T1 PHY和先进路由和安全功能,可用于大型网关应用,连接多个域控制器。 (图片来源:Marvell官网) 随着 自动驾驶 汽车高级安全性能和联网汽车巨大数据带宽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太网不断被 现代 车载网络采用,并迅速增长,而以前车载网络主要采用低速的传统连接。Marvell的单芯片88Q5072和
[汽车电子]
Marvell发布多端口千兆<font color='red'>车载以太网</font>交换机芯片 提供更强大的数据聚合能力
汽车OPEN联盟演示多厂商互操作
旨在推动基于以太网车载连接的广泛应用的非盈利性行业联盟——OPEN联盟SIG组织(OPEN-SIG)日前进行了业界首次单对线车载以太网技术的多厂商互操作演示。在10月26日举办的2015年OPEN联盟全体成员大会和10月27日至28日在日本横滨举办的“IEEE以太网和IP@汽车科技日”上,该演示重点展示了博通、恩智浦和瑞昱的100BASE-T1物理层收发器(PHY)在同一平台上的同步工作。   OPEN联盟SIG组织成立于2011年秋季。从那时起,OPEN联盟成员就一直在不懈努力地实现多厂商环境中的互操作性,这也是基于规范开发通信技术的关键要素。该演示展示了包括博通、恩智浦和瑞昱的物理层收发器,通过德尔福(Delphi)、Mol
[嵌入式]
车载以太网静态架构SOME/IP的业务流程
SOME/IP的业务流程: 1)SWC通过RTE接口将数据传递至RTE中。 2)RTE通过使用SOMEIPXF的功能实现序列化,即将SWC输出的结构体数据序列化为字节流信号。 3)Ldcom模块位于RTE与PDUR之间的模块,负责将RTE中的字节流信号转换成pdu数据传递给PDUR。 4)PDUR模块作为CP中最重要的路由模块,能实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PDU路由,在SOMEIP架构中,以太网通信一定要经过Soad模块,因此PDUR实现了以太PDU数据在LDCOM与SOAD之间的路由。 5) 在上述模块中,SOMEIP数据本质上还是以PDU的形式进行传递,但是以太网是以套节字(包括本地ip地址,远程ip地址,本地port,远程po
[嵌入式]
<font color='red'>车载以太网</font>静态架构SOME/IP的业务流程
车载以太网ADAS的基本网络拓扑结构
在汽车电动化趋势下,车内信息传输量持续提升,域/跨域集中式架构逐渐成为智能驾驶汽车的主流。传统车载网络以 CAN 总线为主,LIN 总线为辅,多种总线技术并存。车载以太网具有数据传输能力高、可靠性好、EMI/功耗/延迟低、线束轻量化等优势。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车载以太网将率先应用于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在未来逐步替代整车通信架构。 1 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市场 规模快速增长,竞争格局高度集中 1.1 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未来单车以太网端口将超百个 物理层芯片是以太网有线传输的基础通信芯片之一,下游应用中汽车领域占比最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PHY)工作于 OSI 网络模型的最底层,用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连接,广泛
[嵌入式]
<font color='red'>车载以太网</font>ADAS的基本网络拓扑结构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456号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