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苦Arm久矣,不是因为它不够强大,而是开源更具性价比。RISC-V作为x86、Arm后第三大指令集,备受我国半导体厂商的喜爱。尤其是在MCU领域,过去几年出现过很多RISC-V+Arm双核或纯自研RISV-C内核的MCU产品。前几天,Renesas(瑞萨电子)宣布,推出基于内部自研CPU内核构建的通用32位RISC-V微控制器(MCU)——R9A02G021。这意味着,行业的风向开始变了,MCU巨头的战略也开始向RISC-V倾斜。
最早的微控制器(MCU)要溯源到1971年,那时候,世界上没有MCU这种概念,大家只认为,那是只能驱动计算器的芯片。彼时,Boone和TI(德州仪器)工程师Michael Cochran将处理器、RAM、ROM和I/O都在放在一块硅上,做成了计算器的芯片,也就是TMS1802NC。相隔一年,TI发布了TMS0100计算器系列,将TMS1802NC重新命名为TMS0100家族的第一个成员——TMS0102。一经推出,TMS0100就几乎统治整个计算器市场,不过,TI此时才意识到,如果把这种芯片设计得足够通用,岂不是可以为多个市场服务,征服全世界?因此,1974年,TMS1000微控制器系列才是正式面世,采用了当时主流得哈佛架构。而如今,MCU依旧以其“通用性”,服务着各种场景。随后,半导体界掀起4位MCU风潮,那时候,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COP4XX系列、日本电气公司的PD75XX系列、日本东芝公司TMP47XXX系列等都是当时的典范之作。1976年9月,英特尔研制出了MCS-48系列8位MCU,相比上述芯片,它的架构更接近现代的MCU。不久后,便将MCS-48系列升级到MCS-51,也就是日后我们所熟悉的“51单片机”,铸就了经典的“51架构”延续至今。紧接着,Motorola、Zilog、日本电气也跟进M6800系列、Z80系列和μPD78XX系列MCU。1983年,MCU开始步入16位时代,英特尔推出高性能16位MCS-96系列,采用了最新的制造工艺,芯片集成度也刷新了记录,达到12万只晶体管/片。不过,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英特尔,并没有MCU业务。那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英特尔开始集中精力研发CPU,逐渐放弃MCU生产,并把80C51内核专利或技术转让给飞利浦、日本电气、Atmel、亚德诺、华邦等公司。这不,便开启了80C51百家争鸣的大时代。1990年~2004年,MCU市场开始草长莺飞,百花齐放,一个接一个的自研架构和内核接连浮现。AVR这一8位MCU唯一真神,在1997年由Atrmel研发。紧接着,瑞萨、Motorola的MC68HC系列、TI的MSP430系列等自研架构和内核产品面世。2002年,MIPS又推出M4K内核。2004年,那个“内核”终于来了,Arm推出32位Cortex-M3,这是第一个面向嵌入式微控制器的32位内核。那时候,8位MCU在市场如日中天,飞思卡尔(2015年被恩智浦收购)也推出了32位MCU架构。此时,ST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32位架构,而Arm的Cortex-A系列内核在手机领域大获成功,因此与Arm一拍即合。2007年6月,ST向市场推出了32位的STM32系列MCU,这阵风迅速席卷MCU行业,快速取代取代过去的4位、8位、16位MCU。自研内核时代,终于迎来了暂时的终点,直到现在,Cortex-M内核仍然是统治MCU市场的存在。2010年,开源指令集RISC-V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诞生,横插一道的它,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
直到2019年,兆易创新携手芯来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基于RISC-V的Bumblebee处理器内核的GD32V系列通用单片机——GD32VF103。此时,行业又掀起了一拨采用RISC-V IP内核的风潮。彼时,大多数公司的战略都是“坚持Arm和RISC-V两种架构并行”。那个时期,出现的典型产品包括搭载芯来科技N100系列的中微半导体ANT32RV56xx,搭载芯来RISC-V处理器N203+Arm Cortex-M3的航顺HK32U1xx9,搭载芯来科技N308内核的中移芯昇(中国移动旗下专业芯片子公司)CM32M4xxR。异军突起的RISC-V虽然免去了指令集授权之苦,但说白了,这时候还是要买别人做好的RISC-V IP。比如说,放在MCU中的典型RISC-V IP包括晶心科技N22/N25F/D25F/N45/D45系列、芯来科技N100/N200/N300/N600/N900系列、赛昉科技E内核系列、平头哥E902系列、中关村芯园 SAR-T6系列。把这些IP放进MCU,还是要给设计IP的公司付钱。专业的IP工作交给专业的IP公司,其实是很好的路。但想把MCU做得更具特色,免去一切授权的烦恼,就要自研RISC-V内核。
面对芯片IP行业日新月异的局势,不少芯片大厂都对新的设计架构跃跃欲试,也就是自己做RISC-V内核。早在2022年,就有消息透露,瑞萨要开始自研RISC-V内核。2023年11月30日,瑞萨电子发布了其专有的32位RISC-V内核,引起了半导体行业关注。2024年3月26日,瑞萨基于内部自研CPU内核构建的通用32位RISC-V微控制器(MCU)——R9A02G021正式面世。在过去,瑞萨推出了采用晶心科技RISC-V内核的产品,如32位语音控制ASSP、电机控制ASSP和64位通用微处理器“RZ/Five”。这一次,瑞萨自研的RISC-V内核,则能够适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环境。它可以用作主 CPU 或管理片上子系统,甚至嵌入到专门的ASSP(特定应用标准产品)设备中,简单解释,就是更通用、更灵活。可以说,从授权倒戈自研,这会是趋势,也会是行业走向百花齐放的又一标志。反观国内,一直都颇为注重自研RISC-V内核,想做出差异化的产品。沁恒微电子是国内第一批基于自研RISC-V内核构建芯片、共建生态并实现产业化的芯片公司。青稞处理器是沁恒微电子自研的32位RISC-V微处理器,乐鑫科技成功自研RISC-V处理器,并应用在ESP32-C和ESP32-H系列芯片中,包括ESP32-C2、ESP32-C3、ESP32-C5、ESP32-C6、ESP32-H2。并持续投入RISC-V研发,推出更多搭载RISC-V处理器的产品2023年12月,上海海思披露了公司聚焦行业专用(Application Specific)和嵌入式AI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A²MCU。其中,Hi3065H是基于海思自研RISC-V内核的高性能实时控制专用MCU, 具有高性能、高集成度、高可靠性、易开发的特点,同时配合海思强大的算法团队和嵌入式AI能力,使得Hi3065H上市后快速获得家电、能源、工业等行业内多个客户的认可和好评。
从数据来看,RISC-V MCU的市场,没有高端RISC-V市场香,比如说高性能计算、汽车、手机、服务器等。RISC-V MCU出货量,在整个RISC-V SoC中一直是量最大的。SHD group的数据显示,2022年,RISC-V SoC的总市场在2022年为5.36亿台,预计在2023年将达到12.6亿台。其中MCU出货量最大,将近占据整个市场的一半,2022年达到3.67亿台,2023年可达6.17亿台,其次是AI加速器和存储控制器。不过,RISC-V MCU整体收入并不及AI加速器(2022年10.7亿美元,2023年26亿美元),2022年为3.6亿美元,到2030年,RISC-V MCU市场可达7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0%。所以,这几年RISC-V一直在大力向高端市场推进,MCU的量虽大,但单个产品价格还是没有优势。也就是说,自研RISC-V内核还是授权IP,还是要看自己所针对的应用,有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根据SHD group的分析,目前消费市场是RISC-V MCU最大的市场,其次是网络和计算,而基于RISC-V的MCU预计将在汽车领域得到大量且不断增长的使用。可以预见,想要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自研RISC-V内核一定是最终的出路,不过在此之前,也要看市场量级撑不撑得起研发投入。
关键字:RISC-V MCU
引用地址:
自研RISC-V内核,MCU最后的出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7 10:05
在处理PIC单片机的中断服务程序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单片机中的中断系统对电子工程师来说是解决突发事件和多任务实时处理的最好方法,熟练掌握中断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合格电子工程师必备的能力。 PIC与51系列单片机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PIC只有一个中断入口地址(为04H),而51有多个中断源。这样对PIC来说,无论发生何种中断程序将自动转移执行04H处的程序语句,为了区分到底是哪种中断发生就必须在中断服务程序中通过判断中断标志位来确定并转移到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中。在发生中断时,断点地址被首先压入硬件堆栈,而现场的一些参数须用户通过软件保存,必须保存的寄存器包括W寄存器、程序寄存器的高位字节PCLATH及状态标志寄存器STATUS等,另外一些在中断服务程序和主程序中均使用到的寄存器也必须
[单片机]
通过PC的USB端口控制多个步进电机
USB的众多便利使设计师能将该总线用于许多应用。例如,图中显示的是一个利用现成的便宜器件搭建的基于USB的4步进电机控制器。该电路没用MCU和DSP。它利用简单逻辑电路和应用软件控制步进电机的选择、其顺/逆时针的运行方向以及三种步进幅度:全步、半步和微步。 该设计基于一个USB转FIFO的并行接口模块(IC1)。这款名为DLP-USB245M的模块提供8位双向数据总线和诸如WR、RD、RXF和TXE等控制信号,利用这些信号控制PC和任何采用USB协议的外接电路的数据流。 利用该模块免去了需应付繁琐的USB接口的工作。另外,该模块带可通过高级语言容易快速地控制模块功能的驱动器软件,从而无需太多牵挂USB协议。 该控制器电路
[工业控制]
MCU SOURCE FILE_跑马灯
#include reg51.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sbit LED=P3^6; //delay for 1ms void delay1ms(uint t) { uint i; uchar j; for(i=0;i t;i++) for(j=0;j 120;j++); } //main void main() { uint m,n; LED=0; for(m=0;m 256;m++) { P0=m; delay1ms(300); } P0=0xff; for(n=0;n
[单片机]
单片机 学习笔记(一)
80C51 系列: 80C51 是 MCS-51 系列中的一个典型品种;以 8051 为基核开发出的 CMOS 工艺单片机产品统称为 80C51系列。 以下是 8051 的内部结构: 8051 的基本构成: CPU:由运算和控制逻辑组成,同时还包括中断系统和部分外部特殊功能寄存器; RAM:用以存放可以读写的数据,如运算的中间结果、最终结果以及欲显示的数据; ROM:用以存放程序、一些原始数据和表格; I / O口:四个8位并行 I / O 口,既可用作输入,也可用作输出; T / C:两个定时 / 记数器,既可以工作在定时模式,也可
[单片机]
8051单片机特殊功能存储器SFR基础详解
8051单片机共有21个专用寄存器,现把其中部分寄存器简单介绍如下: 程序计数器(PC—Program Counter)。在实训中,我们已经知道PC是一个16位的计数器,它的作用是控制程序的执行顺序。其内容为将要执行指令的地址,寻址范围达64 KB。PC有自动加1功能,从而实现程序的顺序执行。PC没有地址,是不可寻址的,因此用户无法对它进行读写,但可以通过转移、调用、返回等指令改变其内容,以实现程序的转移。因地址不在SFR(专用寄存器)之内,一般不计作专用寄存器。 累加器(ACC—Accumulator)。累加器为8位寄存器,是最常用的专用寄存器,功能较多,地位重要。它既可用于存放操作数,也可用来存放运算的中间结果。MCS-5
[单片机]
MCS-51单片机存储地址空间划分
1.前言 MCS-51的存储器有片内RAM、片外RAM 和 ROM 三个空间。 MCS-51单片机在物理结构上有四个存储空间 1、片内程序存储器(片内ROM) 2、片外程序存储器(片外ROM) 3、片内数据存储器(片内RAM) 4、片外数据存储器(片外RAM) 在逻辑上(即从用户的角度上)MCS-51单片机有三个存储空间 1、片内外统一编址的64K的程序存储器(ROM)地址空间(MOVC) 2、256B的片内数据存储器(片内RAM)的地址空间(MOV) 3、以及64K片外数据存储器(片外RAM)的地址空间(MOVX) 注:在访问三个不同的逻辑空间时,应采用不同形式的指令以产生不同的存储器空间的选通信号。 2.存储空间划
[单片机]
单片机学习之七:基本I/O口试验三-左右跑马灯
一、 试验现象: 二极管从左至右,然后从右至左作跑马灯变换,灯光变换的间隔时间是1s。 二、 试验目的 l 掌握带进位左、右环移指令rlc,rrc的应用 l 进一步熟悉延时程序的应用 三、 试验任务分析: 按照上一个试验的思路,该程序的编写思路如下:先作左跑马灯,然后再作右跑马灯,然后让程序不断循环即可。在这个试验里,我们给大家介绍另外两个左、右移指令,先看程序吧。 四、 试验程序如下: org 0000h clr p1.5 start: mov a,#0ffh ;(1) clr c ;(2) mov r2,#08h ;(3) loop1: rlc a ;(4) mov p0,a
[单片机]
基于SX52BD单片机的嵌入式远程电网监测系统构建
介绍应用UBICOM公司的 SX52BD 单片机构建用于远程电网监测的嵌入式系统的具体方案,使基于单片机的测控设备可以方便地连接到以太网,实行电网参数的远程网络监控。 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了解电网运行状况,需要对电网的各种运行参数(如三相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等)进行实时监测。嵌入式远程电网监测系统将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及自动化技术融为一体,对配电网进行远程监测、协调和控制,从而优化配电网络。利用以太网的丰富资源及UBICOM公司高速单片机SX52BD构建分布式以太网嵌入测控系统是一种低成本、高可靠且快捷的技术方案。 1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可通过以太网直接访问分布
[单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