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巧借金融危机 产业升级

2009-12-28 11:01:32   来源:EEWORLD   

      拜金融危机所赐,今年半导体厂商结构调整之事并不少见,CEO下课,裁员等事件都在发生着,尽管纵观硅谷发展这几十年,今年无论是从频率还是数量上来讲,与往年都有很大不同,失业率最高时期超过了10%。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科技公司裁员总人数为84217人,是自2002年第四 季度裁员133511人以来的最高水平。

      企业效益下滑,直接措施只有缩小规模,尤其是半导体这种知识及资本双密集型产业,在研发前景不佳之时,只能削减相关部门的人员配置,而制造业由于关停工厂,也必须要强制休假或直接裁员。

      尽管在美国工会的保护下,裁员成本要高很多,但若长期来看,仍然为企业节约了大量开支。如果我们概览一下今年发生的一些裁员消息,相信从中能找到其共有的特点。

      日本半导体如今面临着的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去年的全线亏损使裁员被再度提上了日程,其实对于大多数日本员工来讲,早在日元泡沫崩溃之后,终身雇佣制就已经被打破了。因此今年的日系厂商裁员,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阻挠,为了彼此能够快速重组,日系厂商的瘦身计划进行的比较早,因此松下可以顺利收购三洋,而瑞萨与NEC电子也可以确定合并的时间表。

      欧洲厂商的裁员则实数无奈,由高福利带来的高额支出,已使欧洲厂商不堪重负。类似于奇梦达这样的企业,在不裁员就无法支撑企业运营之时,员工仍然会罢工。此外,欧系半导体的几个重要客户包括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运营状况并不理想,作为上游公司来讲,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此种局面。

      美国厂商则完全基于市场角度考虑,在毛利率无法达到要求之时,董事会一定会要求采取裁员等手段,包括Marvell,高通等一批仅有的业绩上升公司,也借金融危机辞退了一批员工。而诸如美光、泰科、美国国家半导体及飞索半导体等公司由于工厂关停等原因裁员也实属无奈。

      笔者认为,中国、印度等国家研究人员的崛起也是调整的根源,再加上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跨国半导体公司的研发团队正在向上述地方转移。尽管中国目前的半导体研发绝大部分还属于支持业务,但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核心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融合。

      伴随着裁员,很多CEO也是不堪压力或基于自身发展而考虑离开。其中包括AMD CEO鲁毅智,与阿拉伯人的成功谈判,却未得到董事会的支持。而其辗转至GlobalFoundries也同样没有坐稳,陷入了内幕交易丑闻之后,其又主动辞去董事长一职。一年之内两次下岗,鲁毅智绝对是今年最悲情的CEO。

      张汝京的离职则显得更加黯然,在中芯国际即将盈利的时刻,由于与TSMC的官司败诉,这位被中国寄予厚望的半导体灵魂人物选择了离开。虽然其后进军太阳能市场同样与半导体有关,但其远大的梦想正越走越远。与张汝京不同的是,张忠谋再次执掌TSMC,当然教父上任后所做的,并不仅仅是针对中芯国际的诉讼,在阿布扎比觊觎半导体代工产业的今天,如何保证TSMC的位置将是张忠谋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裁员还是CEO的更换,每家公司所做的实质都是对整体进行结构调整,在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需要制定针对性的产品策略,就连Intel都不例外。尽管是半导体巨人,Intel也在不断地调整着策略以应对。为了将英特尔架构的优势扩展至非PC领域,英特尔将各大产品部门合并到新组建的英特尔架构集团中,而此次重组标志着Intel拓展市场的目标:分数的六大部门将为Intel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ADI也在重新考虑着市场需求,在今年年底,公司宣布了多项组织架构的调整:成立核心产品及技术部与战略细分市场部两个新部门。

      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不仅可以带来好看的财务报表,更长远的技术专长及细分市场,才是各大公司所看重的。

编辑:冀凯
本文引用地址: https://www.eeworld.com.cn/zt/2009/1228/article_233.html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
[告诉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RSS订阅]